行业资讯

古代的见面礼节

发布时间:2024-05-18

古代的见面礼节是非常复杂的,尤其是在官吏之间,为了体现身份地位的区别,见面时的仪式极为繁琐复杂。

古代的见面礼节是非常复杂的,尤其是在官吏之间,为了体现身份地位的区别,见面时的仪式极为繁琐复杂。


单膝拜(金):“金之拜制,先袖手,微俯身,稍复却,跪左膝,左右摇肘,若舞蹈状。凡跪,摇袖,下拂膝,上则至左右肩者,凡四。如此者四跪,复以手按右膝,单跪左膝而成礼。”


作揖:拱手行礼,是为揖。这是古代宾主相见时最常见的礼节。揖让之礼分为三种,专用于没有婚姻关系的异姓.行礼时推手微向下;二专用于有婚姻关系的异姓.行礼时推平而致于前;三专用于同姓宾客,行礼时推手微向上。长揖:这是古代不分尊卑的相见礼,拱手高举,自上而下。


拱手:古代的一种相见礼.两手在胸前相合表示敬意。如“子路拱而立”《论语》。


拜:古代表示恭敬的一种礼节,古之拜.只是拱手弯腰而已,两手在胸前合抱,头向前俯.额触双手.如同揖,如《孔雀东南飞》中的“上堂拜阿母,阿母怒不上”.这儿的“拜”就是焦仲卿对母亲行的这种礼节。后来亦将屈膝顿首、两手着地或叩头及地称为“拜”。  如《鸿门宴》中的“哙拜谢,起,立而饮之”.这儿的“拜”应是这种跪拜礼。


拜手:古代的一种跪拜礼。行礼时,跪下,两手拱合到地.头靠在手上,《周礼》中作空首,也作“拜首”。


再拜:拜两次为再拜,表示礼节之隆重,如“谨使臣良奉白璧一双.再拜献大王足下(《鸿门宴》)。过去书信末尾也常用“再拜”以表示敬意。


顿首:跪而头叩地为顿首。“顿”是稍停的意思。行礼时,头碰地即起.因其头接触地面时间短暂,故称顿首。通常用于下对上及平辈间的敬礼。如官僚间的拜迎、拜送,民间的拜贺、拜望、拜别等。也常用于书信的开头或末尾。


稽首:古代的一种跪拜礼。跪而头触地作较长时间停留为稽首,‘稽”是停留拖延的意思。行礼时,施礼者屈膝跪地.左手按右手.拱手于地,头也缓缓至于地,手在膝前.头在手后。头在地必须停留一段时间。稽首是最重的礼节,常为臣子拜见君王时所用。如“孟明稽首曰:君之惠.不以累臣衅鼓,使归就戮于秦。’”《崤之战》


打拱(相当于普通作揖):轻于跪拜的一种礼节。行礼时.两手抱拳.臂的前部上举,略微摆动。打拱与作揖不同.没有推手的动作。


打恭:弯下身子作揖.表示恭敬,打恭时.上身弯曲,至九十度为最恭敬.同时两手相抱拱手,自下而上移动。打恭主要使用在近代。


团拜:表示恭敬的一种社交礼节。行礼时跪地,两手前伸至地,头低至腰平。从形式上看,其形成与古人席地而坐的风俗有关。我国最初的拜礼始于原始社会,历代相沿.名目繁多,由生活礼节演变成等级礼节.至辛亥革命废除拜礼。拜礼作为社交活动中的基本礼,在我国已成为一种文化契约,规约着人们的文化行为,并为行礼的通称。


跪拜(相当于磕头、叩头):在社会交往中.跪拜礼是古代使用年代最长、最频繁的一种基本礼节。行礼时.两膝着地,伸直腰及大腿,上身端直.前倾,双手伏地·以头碰地。跪拜礼的形成与人类祖先的进化有关。原始社会时期,当人类刚刚能直立行走时,总是一种后肢弯曲、前肢着地的姿势,这就是跪拜礼的锥形。进入奴隶社会后,跪拜礼随着社会等级制度而出现,并且日益繁杂化、规范化、经典化.起到了维护巩固统治阶级地位的作用。辛亥革命后·孙中山就宣布取消了跪拜礼。


三拜:拜礼重复三次 三拜要行跪后两手相拱于地,俯首至手,重复三次、古人使用拜礼有三种情况。一是遇特殊情况行三拜,以示情切;二是主人对众多客人行三拜礼·以示普遍行礼;三是佛教以三拜表示身、口、意三业归敬。三拜始于先秦.经过近代、至现代后使用较为广泛。


九叩:连续三次一跪三叩首。该礼节是清代时最庄重的大礼,行礼时·先放下马蹄袖,然后跪下挺直上身,将右手伸平举起到鬓角处,手心向前,然后放下,再举起再放下,连举三次站起。如此大礼民间一般不用。仅在人们描述本地最高大礼时与“三拜”联用,称“三拜九叩”为最高礼节。


万福(姿势不解):女子见面时的礼节。行礼时,正身起直立,两手放胸前,微俯首、微动手、微屈膝,口中同时称“万福”,有祝福对方多福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