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资讯

我国对外礼宾工作的原则与改革

发布时间:2024-05-18

我国对外礼宾工作的原则与改革

1.新中国的礼宾风格和特点是什么?

答: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国政府参照国际礼仪的通常做法,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在实践中逐步形成了我国礼宾工作的一套做法,树立了自己的风格,并具有自已的特点。

我们的这一套礼宾做法,既符合国际的通则,又适应本国的实际情况和历史传统。在它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周总理亲自实践,言传身教,倾注了他的心血和才智。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改革开放大好形势的推动下,我国的国际交往活动大大增加,对外礼宾工作的面更为扩大,内涵也更加丰富了。  为此,我们应当在现有工作的基础上,借鉴国际礼仪一些有用的做法,进一步使我们的对外礼宾工作达到一个新的、更高的水平。


2.我国礼宾工作为什么要贯彻独立自主,为我所用的原则?

答:礼宾工作是我国整个外交工作的组成部分,必须贯彻执行我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为整个外交工作服务。对于国际礼仪的通常做法,我们应当参照运用,但必须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以有利于我对外方针政策的执行。例如,两国政府互相承认建交,互相建立使馆,并为对方在各自首都建立使馆提供协助,这是国际上的通常做法,我国也是这样做的。但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我国一般采取谈判建交的方式,先谈判,后建交。  这有利于我国同世界各国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建立外交关系,有利于我国维护“一个中国”的原则。所以我国礼宾工作必须贯彻独立自主,为我所用的原则。


3.我国礼宾工作为什么要坚持:大小国家一视同仁?

答:在礼宾工作中,我们既不“媚大”,也不“欺小”,对大小国家一视同仁,平等对待,不厚此薄彼。  不轻视小国家,不嫌弃“穷朋友”,并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给其帮助和支持。对于不同民族、不同肤色、不同宗教的国家和人民,不加歧视。对容易引起敏感的问题,给以特别的关注。


4.我国礼宾工作如何发扬“礼仪之邦”的优良传统?

答:世界各国的人民,都是中国人民的朋友,世界上绝大多数人都对中国怀有友好的感情。对于来中国的客人,我们都应当友好地、有礼貌地给予接待,尚礼好客,不怠慢来宾,要体现我们“礼仪之邦”的优良传统,使客人有“宾至如归”的感觉。1965年,周恩来总理曾陪同外宾去我国某城市访问,当地同志出于对周总理的尊敬,在安排住房时,把较大的一套房间安排给总理住,而把较小的安排给外宾。这种做法遭到总理的严厉批评,并指示立即调换房间。周总理就是以这种“尚礼好客”的精神教育干部,反对把外宾放在次要位置上。我们要广交新朋友,同时也不能忘记老朋友,对于新老朋友,都要给以热情周到的接待。


5.礼宾工作为什么要讲章法、讲规格?

答:礼宾工作处于对外工作的第一线,是比较敏感的工作。特别是像我们这样一个大国,接触交往的方面很多,情况十分复杂。  在礼宾安排上,要有章法、讲规格,井然有序。如果没有一定的章法,不讲规格,只是凭心血来潮,随心所欲去办事,必然会造成礼宾工作的混乱,不利于对外交往的进行。因此,在礼宾工作中,对各项活动都应有严谨细致的安排,并提供积极周到的服务。在各种活动的现场,有关的部署安排要做到步调和谐,井然有序。反对遇事采取放任自流,撒手不管的做法。当然,在认真负责的工作作风的指导下,还需具备灵活机动处理问题的能力,这样才能使礼宾工作既有章法,又不死板被动。


6.礼宾工作为什么要不断革新?

答:60年代中期,周总理曾提出要进行“礼宾革命”,他提出应该“克服礼宾教条和礼宾八股”。在周总理的倡导下,我国的礼宾做法,有了不少改进,注意革新,不断前进。例如,国宾来访,欢迎仪式过去是在机场,外宾下飞机后举行。  为此,参加欢迎仪式的领导人、中外人士、仪仗队、乐队和群众都要赶赴机场,费很多时间和人力物力。现在仪式改在人民大会堂东门外广场举行,遇天气不好,还可以改在大会堂中央大厅举行,既庄严肃穆,又节省人力物力,方便了各界人士。我国家领导人出访,现在也简化了送迎仪式。党中央、国务院1998年11月12日决定,进一步简化我党和国家领导人出访的送迎安排。  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出访的送迎均在人民大会堂进行,参加送迎的领导同志相应减少,其他党和国家领导人出访,一般只安排部门负责同志送迎;领导人出访送迎的新闻报道也作了简化。


1998年4月,新上任的国务院总理朱镕基访问欧洲,国内原有六七十名记者申报随团采访,名单呈交朱总理时,他说,不用这么多人跟着,便删去一大批记者的名字,只剩下中央电视台、新华社和《人民日报》的17名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