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资讯

春秋时代礼仪的发展变革时期

发布时间:2024-05-08

西周末期,王室衰微,诸侯纷起争霸。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史称东周。承继西周的东周王朝已无力全面恪守传统礼制,出现了所谓“礼崩乐坏”的局面。

西周末期,王室衰微,诸侯纷起争霸。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史称东周。承继西周的东周王朝已无力全面恪守传统礼制,出现了所谓“礼崩乐坏”的局面。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的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的时期。在此期间,相继涌现出孔子、孟子、荀子等思想巨人,发展和革新了礼仪理论。


(一)孔子礼仪思想


孔子(前551—前479)是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他首开私人讲学之风,打破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他删《诗》、《书》,定《礼》、《乐》,赞《周易》,修《春秋》,为历史文化的整理和保存作出了重要贡献。他编订的《仪礼》,详细记录了战国以前贵族生活的各种礼节仪式。《仪礼》与前述《周礼》和孔门后学编的《礼记》,合称“三礼”,是中国古代最早、最重要的礼仪著作。


孔子认为,“不学礼,无以立”(《论语·季氏篇》)。“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雍也》)他要求人们用道德规范约束自己的行为,要做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论语·颜渊》)。他说“仁者,人也”,倡导“仁者爱人”,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仁慈、仁善和仁爱,要有同情心,要互相关心,彼此尊重。孔子较系统地阐述了礼及礼仪的本质与功能,把礼仪理论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他所创立的儒家学说,对中国传统文化有重要影响,对今天中国的人际关系有重要影响。


(二)孟子礼仪思想

孟子(约前372-前289)是战国时期儒家主要代表人物。在政治思想上,孟子把孔子的“仁学”思想加以发展,提出了“王道”、“仁政”的学说和“民贵君轻”说,主张“以德服人”。在道德修养方面,他主张”舍生而取义”。(《孟子·告子上》),讲究“修身”和培养“浩然之气”等。


(三)荀子礼仪思想

荀子(约前298一前238)是战国末期的大思想家。他主张“隆礼”、“重法”,提倡礼法并重。他说:“礼者,贵贱有等,长幼有差,贫富轻重皆有称者也。”(《荀子·富国》)又指出:“礼之于正国家也,如权衡之于轻重也,如绳墨之于曲直也。故人无礼不生,事无礼不成,国家无礼不宁。”(《荀子·大略》)荀子还提出,不仅要有礼治,还要有法治,只有尊崇礼,法制完备,国家才能安宁。荀子重视客观环境对人性的影响,倡导学而至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