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资讯

商品过剩和短缺与价格的关系是什么?

发布时间:2024-11-20

​商品开始进人市场时,并不一定处于市场均衡状态。商品价格可能高于均衡价格,亦可能低于均衡价格。如果商品的市场价格较高,就会使生产者对市场的销售前景和价格变化趋势作出乐观的估计,大幅度地增加产量。但是,在一定的价格条件下,消费者对商品的购买量是有限的,因此,最终将造成商品供过于求,出现生产过剩3反之,如果商品的市场价格较低,生产者就会减少生产在需求量一定的情况下,就会导致商品供不应求的短缺状态。过剩和短缺都是市场失衡的表现。然而,这种失衡可以通过市场经济的竞争机制自我调节。

当出现商品“过剩”时,由于生产者总是试图最大限度地占据市场份额,因此必然采取降价策略。降价将激发消费热情,使更多的消费者具备购买能力,导致需求量增加,使轻度的过剩问题得到解决。但是,如果过剩问题过于严重,且市场信息反馈不够灵敏,即使是把价格降低到生产成本以下,也难以使需求达到供给量。在这种情况下,某些相对较小的企业就会因为经济原因而减少或完全停止生产,使市场供给量下降,从而形成新的供求平衡。

当出现商品短缺时,在忠求欲望的驱动和竞争机制作用下,就会拉动商品价格上涨。这样,一方面使具有一定支付能力的人群减少,需求量下降=另一方面在利润的驱使下,商品生产者的生产量增加,使商品供应M:増加,达到新的供求平衡。

所以,在市场竞争规律的作用下,既可P使过高的价格降下来,也可使过砝的价格升Pl上去。在完善的市场錄济机制作用下,短缺和过剩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得到岡节,形成动Pl态的市场均衡,这就是所谓的市场经济“看不见的手”。市场失衡中的过剩和短缺的情况如图1-24所示。

竞争对价格和供求的沔节具有一定的苜目性和滞后性,虽然这种调节可以使市场供求趋于均衡。但是,在这种自发的调节过程中市场常常会出现波动,其波动幅度取决于信息反馈速度和生产周期。例如,季节性强、生产周期长的农产品,自动调节周期较工业产品时间长c政府可以利用市场供求规律,采用价格干预政策,对某些商品规定保护价或限制价,以行政手段干预,保持供求平衡。

保护价是保护生产者积极性和经济利益的最低_价。美国等国家为了保护本国的农业生产,对农产品实行保护价格政策。如果丰收年景出现农产品过剩,政府就按保护价格收购过剩的农产品,维持农产品的最低价格,使农民在丰收时不致因价格下跌过大而影响收人。农产品的保护价有利于鼓励农民增加生产,同时亦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消费。保护价政策是保护生产者剌益的一种做法。

限制价是保护消费者利益的最高限价。在商品出现短缺的情况下,为了防止投机商侵害消费者利益,政府通常对该商品的价格加以限制,规定一个最高价格。价格限制政策是保护消费者利益的一种做法。例如,当某种商品因自然灾害等因素的作用出现短缺时,政府可能采取冻结物价的办法加以限制,待情况恢复正常以后,再取消价格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