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资讯

国际物流配送模式的发展趋势

发布时间:2024-05-13

配送模式的发展趋势主要以越库配送和共同配送为主。

配送模式的发展趋势主要以越库配送和共同配送为主。


(一)越库配送模式


1.越库配送的含义

越库配送就是将供应商送达的货物从卸货平台卸下后,根据目的地的不同进行有效及时的分配,并直接运到装货平台,装上发往不同目的地的车辆,减少货物在仓库的储存时间。


2.越库配送货物的分类处理方式

(1)按产品分类处理的模式。按产品分类处理的模式是指同一品种的货物,在始发地采用一个条码进行处理。配送中心会在同一天接收很多车不同品种货物,对条码进行扫描后,工作人员会按不同目的地的订单需求重新组合运输,如图5.6所示。这种处理方式多存在于始发地时间紧迫、操作空间有限等困难的情况。


(2)按目的地不同分类处理。按目的地不同分类处理,是指不同品种的货物在始发地按目的地进行组合,一个目的地就采用一个条码,一车可以装运多个目的地的货物。


3.越库作业的经济效益

(1)供货商到仓库及仓库到顾客以整车运送,产生运输经济。

(2)货不入储存区,故可降低搬运成本。

(3)码头及车辆容量利用率有效运用。


4.决定越库配送运作的因素

(1)越库配送运作的首要条件是下游市场需求拉动。要求每种物品要有准确的日需求量数据。越库配送适用于需求持续且平稳的物品。

(2)单位缺货成本,即因缺货而损失的销售额。如果缺货成本低,越库配送就会适用,因为运输上节省的费用超出了缺货成本。

(3)分销点距离仓库的远近。当仓库接近销售网点或商场,比较容易形成规模经济和稳定的需求。

(4)信息技术。越库配送不同于传统的运作模式,它需要准确的信息。每一车货物在未卸入仓库之前都已经确定了不同的方向,这方向是由订单的信息决定的。关系到越库配送的信息技术有EDI、条码技术、集装箱编码以及配套的计算机分析和计划系统。


(二)共同配送模式


1.共同配送的概念

传统的配送模式一般是货主或供应商与客户一一对应的关系,如图5.8所示。近年来随着社会消费商品的丰富和货物流转速度的加快,无论是为了满足消费的配送物流还是为了完成生产的生产物流,对多批次、少批量的配送方式的需求都在不断增加。国内大多数企业都面临物流成本上升、投资物流现代化能力不足以及专业人才缺乏等物流问题,因此如何整合社会资源以提升物流作业的效率、降低物流成本,已成为目前企业经营在挖掘利润过程中最关键的话题。"共享第三方物流服务",也被称作共同配送,是实现低成本高效率物流的有效途径。共同配送是经过长期的发展和探索优化出的一种追求合理化配送的配送形式,也是在美国、日本等一些发达国家较广泛采用、影响面较大的一种先进的物流方式。


“共同配送”一词起源于日本。最早实施共同配送制度的是日本的7-11公司,他们锁定一定的商品来实施共同配送,其商品特性是交货频率相同、温度相同的商品。7-11在日本推行的配送方式给供货商与加盟店节省了运输时间与成本,缩短订交货时间,提高服务质量,带来双赢的局面。学术界对共同配送的定义,倾向于下列两种方向:

共同配送应是指在批发商会集区、批发街、商店街或同类货的中小型制造商、生产地等,透过策略联盟的方式,所进行的一种水平整合行为与活动。


共同配送亦可能由制造商主导成立,整合下游批发业或连锁店总部,所进行的垂直整合行为与活动。


结合上述两种定义方向,我们做出对共同配送的定义。共同配送是指为提高物流效率,许多供应商把对某一地区用户供应的货物集中到同一配送中心,再由配送中心或多个配送主体联合,统一适时向用户集中配送。它是在配送中心的统一计划、统一调度下展开的。


2.共同配送的优缺点

共同配送的目的在于企业间结合形成共同的配送体系,借着专业人才、知识及技术,以解决企业单独投资配送体系所造成的不经济或低效率等问题,提高企业的营运效率,降低总营运成本,进而提升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

(1)共同配送的优点

①利用有限的资源达到最佳配送效率。所谓有限的资源包含了配送所需的人力、设备、土地等资源。从社会的角度而言,可以不用浪费多倍的资源去做相同的事情,以最精准的资源投入企业最需要的环节。②降低营运成本。企业投入配送作业的成本包含硬件及软件的设施成本,对于一个企业来说总的配送成本相当可观。假如投入后并未达到配送的规模效应,造成单位成本过高,企业便无法在市场上具有竞争力。

③维持顾客服务水平。专业的物流企业具有专业特长和设施,能够达到一定的顾客服务水平,容易取得市场先机,掌握市场优势。

④提高企业生产力。企业可通过选择运作效率较低的环节,委托专业物流配送企业提升整个企业的整体营运效能。

⑤使企业营运具有较大的弹性,对市场快速做出反应。在共同配送模式下,企业可根据市场营销战略的变革,随时调整配送的运作。

⑥扩大企业营运规模。企业可借助共同配送来缩短达到目标的时间,扩大营运规模。

(2)共同配送的缺点

在我国发展共同配送涉及许多细节问题,如各企业的产品、规模、商圈、客户、经营意识等差异问题,以及组织协调、费用分摊、商业机密等问题。具体如下:

①组织协调难度大,因为各个货主对自己的货物的配送都有一定的要求,包括时间、地点、安全、数量都存在差异,要把这些要素统一起来,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

②利益分配上的矛盾,由于共同配送所实现的利益在各货主之间进行分配时缺乏客观的标准,难以做到公平、合理的分配。

③各经营主体的商业秘密由于共同配送而不易保密,因此货主出于对自己商业秘密的保护而不愿参加。


3.共同配送的范围及种类

共同配送的范围在于对配送活动进行资源共享的产业合作,以达到经营合理化、效率化的过程,配送的职能就是指以配送中心为中心的运输、配送、保管、包装、装卸、流通加工等作业。


共同配送按不同标准可做如下分类:

(1)共同配送的种类因主导共同配送的企业型态不同而不同。


(2)共同配送也可根据企业经营内涵的差异分成同业合作型以及异业合作型两种共同配送。同业合作型是指经营型态相近者,相互合作组织成立的共同配送体系,以达配送作业效率化;异业合作型虽然经营型态大多不同,但在输送、搬运、储藏方面亦有很大的重复性,通过合作共同组织配送中心或以委托的方式,解决处理配送活动的不经济,异业合作型共同配送作业因为不同行业之间无根本利害关系,所以比同业合作型更容易获得成功。


(3)按供货和送货的形式确定的模式,则有下列几种:

①共同集货型。由几个物流配送部门组成的共同配送联合体的运输车辆,采用“捎脚”的方式向各货主取货(共同集货)。这种方式可以减少或避免车辆负荷不满的现象,提高车辆的运输效率和降低运输成本,但是这种模式的发货仍采取分散向各客户送货的方式发货。

②共同送货型。这种模式与共同集货型刚好相反,共同配送中心从货主处分散集货,而向客户送货时采用“捎脚”的形式共同送货。其目的与共同集货型类似,可以减少或避免送货车辆负荷不满的现象。

③共同集送型。兼有共同集货和共同送货两种模式的优点。它可以使运输效率大大提高,是比较理想的共同配送运输模式。


(4)按共同化范围确定的模式,有下列几种:

①资源共用型。是指由参加横向集约联合的企业组成的共同配送中心,利用各加盟企业的有限资源(含人、财、物、设施设备、时间和信息),可以使各企业的有限资源得到充分地利用。②共同管理型。企业之间在管理方面往往各有所长,尤其是人员的使用与培训,可以来用共同化的管理方法,互通有无,各取所长,达到优势互补的目的。现在的经营环境不断变化,加上配送费用居高不下,迫使资本额较小的企业放弃自行建立经营配送体系,通过对外寻求合作或委托专化

配送中心,进行共同配送的目标。


4.建立共同配送的原则

采用共同配送的企业成员彼此间都存有利害关系,如何妥善防范此项因素引起的弊端,需要在构建共同配送系统之前拟定原则,以确保共同配送系统的有效运作,以下提出几点共同配送建立原则:

(1)选择成员谨慎原则。如要成立一个经营稳定的共同配送组织,选择信用度高的成员十分重要。每位成员的加入可带来何种贡献?是资金投入、经验交流、还是提供资源?在成员获利互不冲突下,组织共同配送的成员能否提供自身优势,为组织带来更大的效益?这些都是选择合作成员应考虑的因素。


(2)确立共同配送的目的。每一个企业加入共同配送体系都有其各自的目的,有的是为解决自身配送能力不足,有些是学习配送经验或者为了能长久发展。无论如何,其目的不外乎增加自身利益。不同成员抱有各种不同目的,相互坦诚地沟通便显得十分重要。成员应将各自需求充分说明,寻求彼此共识,共同制订组织的目的,避免以后因意见不合产生争执。


(3)设立共同配送推动委员会。通过设定推动委员会用来决策体系的规模、合作方式、型态、地点等决定性决策问题。


(4)确立共同配送的发展战略和使命。成功的企业皆拥有明确的发展目标,共同配送也要有鲜明的目标来供全体员工一起努力,当企业确立发展战略与使命,则显示这一结合体系具有清晰的经营方针。

5.共同配送模式的实施过程

共同配送的实施过程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要以系统的观点来审视,全面分析,细致规划设计,充分考虑人力、资源、时间、资金等多种要素,以确保所建立的体系能实现预期目标。具体步骤如下:

(1)共同配送体的形成。寻找合适的合作者及适宜的配送对象。首先,了解参加成员企业的物流实际情况,并设定一定的进入条件,并且适当考虑区域和功能互补;其次,明确开展合作的业务范围,划定需要纳入共同体系的配送商品与服务内容,分别统计其种类、批次、包装、订单截止时间、集货交货时间、验收方法和规划等。

(2)统一决策机构的建立。达成共识,并经多方协商在决策上达成统一,是架构共同配送体的关键一步。该决策机构除了负责行使约束与监督权力,督促成员企业达成协议之外,还要负责业务衔接、关系协调和利益调整等。

(3)推进共同配送主体的确立。结合参与各方的具体情况和意愿,选择合适群体的配送模式与组织形式,同时明确各参加单位对应的负责部门和运营机构,共同组建结构完善、权责明晰的推进共同配送主体

(4)配送系统的设计。重新整合共同体的各项配送业务与物流资源,明确整体服务水平和个别要求,选择合适的保管、装卸、理货、备货、拣选、集配等各环节的作业方式,并配置好开展这些作业所需要的设施、设备、车辆、人员等资源,统一退货处理、订发货记录、单据传递、信息传输等流程与标准。

(5)系统收支的分配。主要是做好两方面工作:一是确定共同配送系统内各类费用的计算、分摊办法,并能进行相应的控制;二是建立合适的利益分配协调机制。

(6)系统的建立和运行。按系统规划设计的方案投入运营,并同具体配送业务相结合。

(7)系统的评价。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为共同配送的持续改进打下坚实的基础,确保共同配送顺利、高效的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