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资讯

集装箱国际标准化的发展过程

发布时间:2024-11-22

集装箱国际标准化的发展过程,大致可划分成“地区标准化时期”和“国际标准化时期"两大阶段。

集装箱国际标准化的发展过程,大致可划分成“地区标准化时期”和“国际标准化时期"两大阶段。

(一)地区标准化时期

这一时期大致又可划分成早期欧洲地区标准化时期和20世纪50年代美国标准化时期。

1.早期欧洲标准化时期

早期的集袋箱标准由欧洲铁路联盟(UIC)制订。为了在欧洲各国早期的铁路集装箱运输中达到换装方便,提高运输效率,UIC干1933年制订了三种集装箱标准,主要用于铁路集装箱运输。

(1)小型集装箱(A类):谷积为1立方米(35立方英尺),总重为1.5吨以下。(2)小型集装箱(B类):容积为1立方米—3立方米(35立方英尺——106立方英尺),总重为1.5吨——5.2吨。

(3)小型集装箱(C类):容积为3 立方米(106立方英尺)以上,总重为5.2吨-7吨。2.美国标准化时期

1958年6月30日,美国标准协会(American Standard Association:ASA)在美

国机械工程师协会(American Society of Mcchanical Enginccrs:ASME)和美国搬运协会(American Material Handling Society: AMHS)的要求下,组成了美国标准协会集装箱委员会(ASAMH5)。同年7月,该集装箱委员会制定了研究计划,要求发展一组在各种不同运输方式间具有普遍互换性的理想的集装箱标准。

美国标准协会集装箱委员会成立后,制定了美国标准协会的第一个集装箱标准、该标准中包括以下二种集装箱:托盘集装箱(Pallet Container);货物集装箱(Cargo Container);货箱集装箱(Van Container)。

美国的托盘集装箱的尺寸,柑当于工业上一般成组运输用的托盘,是尺寸最小的一种集装箱,其内容积为0.5立方米—3.0立方米。托盘集装箱的尺寸,是根据铁路货车和公路卡车车厢的有效装载来考虑的。

美国的货物集装箱的尺寸比托盘集装箱大,其内容积为6.0立方米——15.0立方米。由于它具有水密结构,能在室外进行保管,所以适合丁敞车、卡车和船舶(包括驳船)运输。这种集装箱结构坚固,可以用起重机进行装卸,还特别考虑适合卡车、火车、船舶之间的互换。

美国的货箱集装箱实际上是一种ur以摘下的拖车 车体,其尺寸范围从小型的卡车车体一直到最大的拖车不等,是最大的一种集装箱,共内容积为12.0立方米50.0立方米。标准尺寸的货箱集装箱可以装在85英尺长的铁路集装箱专用货车上、40英尺、30英尺和20英尺的集装箱卡车上,以及专用集装箱船以及大型货机上。

实际上,美国标准的货箱集装箱后来成为第1系列国际标准装箱的基本原型。

(二)国际标准化时期

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成立于1947年,它是世界最大的非政府标准化专门机构,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持密切联系,足联合国甲级咨询机构。它的主要活动是制定ISO国际标准,协调各国的标准化工作。

国际标准化组织以组成技术委员会的方法 开展和主持各类标准的制定和标准化的推动工作。技术委员会的成员由正式成员和观察员组成。正式成员(Participating member)又称P成员,它是表示愿意积极参加技术委员会工作的成员团体。观察员(Observer member),又称O成员,是只希望了解国际标准化组织工作进度的成员团体。其他成员均为非正式成员(Non-participating member),又称N成员。其中根据美国提议设置的第104技术委员会(TC104),专门负责讨论与制订集装箱的国际标准。该技术委员会于1961年6月成立,当年9月召开第一次全体大会,标志着集装箱国际标准化时期的开始。我国十1978年9月1日起成为ISO组织的正式成员,并成为TC-104的P成员。

集装箱国际标准化时期大约可划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1.确立基本标准阶段:1961年9月ISO TC-104第一次全体大会——1964年7 月 ISO TC-104 第三次全体大会

这段时期对集装箱国际标准化主要贡献有:

(1)确定了内容积为1立方米以上的最小集装箱体积标准;(2)确定了8英尺×8英尺的集装箱断面标准;

(3)建立了系列1(1A—1F)和系列2(2A  2C)共9种集装箱标准。

在这段时期,发达国家各国的集装箱运输基本上都在各自原来的水平上运行,大规模的基础设施投资尚未开始。美国要求以大型的第1系列(实际就是美国国家标准中的货箱型集装箱)为标准,而欧洲则要求以中型的第2系列集装箱(即欧洲国际铁路联盟的标准集装箱)为标准,双方矛盾激烈;而日本则由于与美国意见对文,而从TC-104的正式成员(P级成员)降格为观察员(O级成员),开始闭关自搞集装箱。所以这段时期集装箱的国际标准化虽形成了雏形,但仍是各行其是,离真正的实施还有一定距离。

2.实用阶段:1965年TC-104第四次全体大会——1967年TC-104第五次全体大会

这段时期对集装箱国际标准化最大的贡献是对集装箱的角件(Corner fitting)的结构逐渐形成了统一的意见。经过几年的争议和让步,各发达国家对集装箱的国际标准逐渐在各基本点上趋于一致,国际标准集装箱逐渐推向实用。

集装箱的角件足指在集装箱八个角上的组配件,它是集装箱非常重要的组配件。集装箱的吊装,通过上部的四个角件进行;集装箱在卡车和火车上的系固,通过下部的四个角件进行。集装箱在船上的系固,通过侧面的角件进行。而集装箱上下两个角件和连接它们的角柱,则是集装箱的主要承重部件,集装箱的重量,主要通过这一部件传递。所以,集装箱的角件在集装箱的整个结构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3.多样化阶段:1967年 TC-104第六次全体大会——1978年 TC-104第十次全体大会

这段时期,由于参与IS()TC-104的各国间利益冲突,各个国家和地区都希望提出更靠拢本国(本地区)原有集装箱标准的国际标准,以便降低本国在"集装箱化"过程中的初始投资。因此,国际集装箱的标准系列一度多到三个,其中"系列1"基本相当于原美国的"货箱式集装箱";"系列2"相当于原欧洲铁路联盟的中型标准集装箱;而“系列3”则属于前苏联的尺寸系列。各大利益集团相互对峙,实际上大大提高了集装箱国际标准化的成本。

在各国集装箱化实际执行的过程中,系列1装装箱由于其通用性好,逐渐被广泛接

受;而系列2、系列3集装箱地位自然下降,先后由"国际标准"被降格为"技术报告"。

4.稳定阶段:1978年TC-104第十次代表大会以后

集装箱运输是初始投资非常大的运输方式。其初始投资,既包括昂贵的集装箱本身,还包括集装箱专用船舶、集装箱装卸机械、集装箱码头、堆场、集装箱卡车、火车等。如果国际标准频繁变化,这些相应设施都要频繁报废和重新投资,集装箱运输的优越性也要被全部抵消。这是参与集装箱国际标准制订的所有国家,和与集装箱运输有关的所有企业都不愿看到的。所以,经历了最初十年左右"北北对立"(发达国家之间的矛盾.如美国、欧洲与日本;美、欧与前苏联)、"南北冲突"(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后,各国都认识到集装箱国际标准的稳定,远远好过集装箱国际标准的频繁变化。因此,1978年TC101第十次全体大会通过了集装箱基本标准冷结五年的提案。从此,以系列1集装箱为主的标准集装箱,虽在结构和装卸工艺配套方面不断完善,但其主要尺寸标准等不再有大的变化。


广西省物流线路查询


上海到贵港物流

上海到桂林物流上海到合山物流上海到梧州物流上海到凭祥物流
上海到北海物流上海到宜州物流上海到桂平物流上海到贺州物流

上海到河池物流

上海到岑溪物流上海到南宁物流上海到百色物流上海到钦州物流上海到柳州物流
上海到北流物流上海到玉林物流上海到东兴物流上海到防城港物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