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资讯

尊老敬贤是中华传统美德

发布时间:2024-11-17

我国自原始社会到封建社会,人际的政治伦理关系均以氏族、家庭的血缘关系为纽带,故此在家庭里遵从祖上,在社会上尊敬长辈。

我国自原始社会到封建社会,人际的政治伦理关系均以氏族、家庭的血缘关系为纽带,故此在家庭里遵从祖上,在社会上尊敬长辈。由于中国古代社会推崇礼治和仁政,敬贤已成为一种历史的要求。孟子说:“养老尊贤,俊杰在位,则有庆。”“庆”就是赏赐。古代这种传统礼仪,对于形成温情脉脉的人际关系,以及有序和谐的伦理关系,不管过去或现代,都起着重要作用。


说到尊老,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大特色。古代的敬老,并不是只停留在思想观念和说教上,也并不仅止于普通百姓的生活之中。从君主、士族到整个官绅阶层,都在身体力行,并且形成一套敬老的规矩和养老的礼制。《礼记》记载:“古之道,五十不为甸徒,颁禽隆诸长者。”就是说,五十岁以上的老人不必亲往打猎,但在分配猎物时要得到优厚的一份。一些古籍,对于同长者说话时的声量,也作了明确的要求。如《养蒙便读》说:“侍于亲长,声容易肃,勿因琐事,大声呼叱。”《弟子规》又说:“低不闻,却非宜。”总之,上至君王贵族,下达庶人百姓,都要遵循一定的规矩,用各种方式表达对老者、长者的孝敬之意,作为衡量一个人是否有修养的重要标志。


在任何形态的社会上,尊敬老人都是美德。老人们阅历深,见闻广,经验多,劳动时间长,对社会有贡献,理应受到尊敬;同时,他们在体力和精力上已经大不如青壮年时代,需要青年人的体谅、关照和帮助。有礼貌的人,对长者和老人,应该做到:主动谦让,在公共场所应尽量考虑到为老人创造方便条件。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尊重老者.是涵养和文明的体现。


关于敬贤,三国时候有个典故,叫“三顾茅庐”,说的是刘备仰慕诸葛亮的才能,要请他帮助自己打天下,便不厌其烦地亲自到诸葛亮居住的草房请他出山。一而再,再而三,诸葛亮才答应。从此,诸葛亮的雄才大略得以充分发挥,为刘备的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传统礼仪文明对我国社会历史发展产生积极影响。社会上讲文明礼貌的人越多,这个社会便越和谐、安定。如果我们每一个人都教养有素,礼貌待人,处事有节,我们的生活就会更多一些愉悦,而国家、社会更多一些有序与文明。礼仪对社会起着政治、法律所起不到的作用。由于礼仪文化的精华和糟粕处于渗融并存的状态,我们应吸收民族文化中的精华,使传统文明礼仪古为今用,重建一套现代文明礼仪。中国自古就是礼仪之邦,礼仪对于我们来说,更多的时候能体现出一个人的教养和品位。无论何时何地,都要以最恰当的方式去待人接物。这个时候“礼”就成了我们生命中最重要的一部分。礼仪是人际关系中的一种艺术,是人与人之间沟通的桥梁,是人际关系中必须遵守的一种惯例,即在人与人的交往中约定俗成的一种习惯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