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资讯

中国古代著名的典籍著作“三礼”

发布时间:2024-11-17

中国古代著名的典籍著作“三礼”,是指《仪礼》、《礼记》、《周礼》,这些著作的出现行是标志着礼仪发展的成熟阶段。

中国古代著名的典籍著作“三礼”,是指《仪礼》、《礼记》、《周礼》,这些著作的出现行是标志着礼仪发展的成熟阶段。宋代时,礼仪与封建伦理道德说教相融合,即礼仪与礼教相杂,成为实施礼教的得力工具之一。行礼为劝德服务,繁文缛节极尽其能。直到现代,礼仪才得到真正的改革,无论是国家政治生活的礼仪还是人民生活礼仪都改变成无鬼神论的新内容,从而成为现代文明礼仪。


(一)《仪礼》


《仪礼》是中国古代记载典礼仪节的书,简称《礼》,亦称《礼经》、《士礼》。《仪礼》是记载古代礼仪制度的著作。《仪礼》文字艰涩,内容枯燥,治史者对它望而生畏。但此书是“三礼”中成书较早的一部,据考古材料及古文献所知,商、周统治者有名目繁多的典礼,其仪节日益繁缛复杂,非经专门职业训练并经常排练演习者,不能经办这些典礼。儒生掌握的可能创行于西周并在春秋以后更加通用的各种仪节单,经不断排练补充,整齐厘定,成为职业手册。他们要为天子、诸侯、士大夫举行各种不同的礼,因此保存的仪节单很多,曾有“礼仪三百,威仪三千”的记载。但传到汉代只剩了十七篇,包括冠、婚、丧祭、朝聘、射乡五项典礼仪节,作为专供士大夫阶层施行的“士礼”传授,称作《礼经》,为“五经”之一。


(二)《礼记》


《礼记》是战国至秦汉年间儒家学者解释说明经书《仪礼》的文章选集,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礼记》的作者不止一人,写作时间也有先有后,其中多数篇章可能是孔子的七十二名弟子及其学生们的作品,还兼收先秦的其他典籍。《礼记》的内容主要是记载和论述先秦的礼制、礼仪,解释仪礼,记录孔子和弟子等的问答,记述修身做人的准则。实际上,这部九万字左右的著作内容广博,门类杂多,涉及政治、法律、道德、哲学、历史、祭祀、文艺、日常生活、历法、地理等诸多方面,几乎包罗万象,集中体现了先秦儒家的政治、哲学和伦理思想,是研究先秦社会的重要资料。


(三)《周礼》


《周礼》是儒家经典,由西周时期的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军事家周公旦所著,今从其思想内容分析,则说明儒家思想发展到战国后期,融合道、法、阴阳等家思想,较春秋孔子时的思想发生极大变化。《周礼》所涉及之内容极为丰富。大至天下九州、天文历象,小至沟恤道路、草木虫鱼,凡邦国建制,政法文教,礼乐兵刑,赋税度支,膳食衣饰,寝庙车马,农商医卜,工艺制作,各种名物、典章、制度,无所不包,堪称为上古文化史之宝库。


以人法天的理想国纲领《周礼》。西汉的景帝、武帝之际,河间献王刘德从民间征得一批古书,其中一部名为《周官》。原书当有天官、地官、春官、夏官、秋官、冬官等六篇,冬官篇已亡,汉儒取性质与之相似的《考工记》补其缺。王莽时,因刘歆奏请,《周官》被列入学官,并更名为《周礼》。东汉末,经学大师郑玄为《周礼》作了出色的注。由于郑玄的崇高学术声望,《周礼》一跃而居《三礼》之首,成为儒家的煌煌大典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