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当代礼仪时期
发布时间:2024-11-18
1911年末,清王朝土崩瓦解,当时远在美国的孙中山先生(公元1866—1925年),火速赶间祖国,于1912年1月1日在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孙中山先生和其他辛亥革命的义士破旧立新.用民权代替君权,用自由、平等取代宗法等级制;普及教育.废除祭孔读经:改易陋俗,剪辫子、禁缠足等,从而正式拉开现代礼仪的帷幕。民国期间·由西方传入中国的握手礼开始流行于上层社会,后逐渐普及民间。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苏区、解放区,重视文化教育事业及移风易俗,建立了新型的人际关系,形成了现代礼仪的新篇章。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中国的礼仪建设从此进入一个崭新的历史时期。新中国成立以来,礼仪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1949年至1966年,是中国当代礼仪发展史上的革新阶段。此间,摒弃了昔日束缚人们的“神权天命”、“愚忠愚孝”以及严重束缚妇女的“三从四德”等封建礼教,确立了同志式的合作互助关系和男女平等的新型社会关系,而尊老爱幼、讲究信义、以诚待人、助人为乐、先人后己、礼尚往来等中国传统礼仪中的精华,则得到继承和发扬。
1966年至1976年,十年动乱使国家遭受了严重损失,也给礼仪带来一场“浩劫”。许多优良的传统礼仪,被当做“封资修”货色扫进垃圾堆。在政治斗争扩大化、残酷打击无情迫害的形势下,社会礼仪受到摧残,社会风气遭到逆转,严重的时候,不讲人间伦理,不问同僚情谊,人人自危,出现告密、捏造、恐吓成风的局面,出现夫妻反目、父子成仇、同学互相揭发以自保的尴尬情况。十年动乱不仅致使经济到了崩溃的边缘,也让社会礼仪到了崩溃的边缘。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了祖国大地,中国的礼仪建设进入新的全面复兴时期。通过30多年的努力,从推行文明礼貌用语到积极树立行业新风,制定市民文明公约,到公民道德建设准则出台,从胡锦涛主席提出“八荣八耻”到大众传媒评选道德楷模,礼仪教育在全社会展开,讲文明重礼貌蔚然成风。
从上述关于礼仪的含义及其源流的叙述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第一,礼仪在中国作为社会秩序的一部分而受到中华民族历代贤良的广泛重视和提倡。第二,礼仪是为维系和发展人际关系而产生的,并随着人际关系和社会关系的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它不仅是社会历史的产物,也是文化交流的产物。第三,礼仪是施礼者与受礼者的情感互动过程。正如《礼记·曲礼上》所云:“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第四,礼仪是一种程序和规则,礼仪与道德有内在的必然联系。第五,礼仪规范程序是一定社会的人们约定俗成共同认可的,是调节社会关系的必要手段。第六,遵行礼仪是社会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安定和谐的重要手段和途径。